當“數字鴻溝”與“銀發浪潮”在社區中交匯,房產經紀企業以其遍布全國的門店和數十萬經紀人為支點,撬動社區治理的新可能。從教老人防跌倒,到“哄娃”式教老人用手機;從為外賣員、快遞員提供暖心驛站,到危急時刻為患者獻血——貝殼公益正將商業網絡重塑為社區樞紐。它不再是傳統的中介,而是以“好鄰居”的身份,構建起“平急結合”、與社區共成長的新型關系。
公益助老不缺位
在我國,跌倒是造成65歲以上老年人傷害死亡的首位原因。2023年重陽節,貝殼公益“我來教您防跌倒”項目正式啟動,依托貝殼旗下的鏈家等房產經紀門店,聯動醫生、社區開辦“防跌倒”指導課堂。兩年時間里,貝殼在全國26個城市組織了4725個防跌倒健康公益課堂,開展防跌倒課6794節,惠及14.4萬人次老年人。

“我來教您防跌倒”課堂上醫生志愿者正在授課
太原北方醫院副主任護師、健康管理科護士長高麗華是“防跌倒”課堂的宣講醫師。她的課堂上,“一個雞蛋兩毛五”手指操火了。動作簡單好記,現場的老人一下就記住了防跌倒的要領。

“我來教您防跌倒”課堂上老人們做防跌倒健康操
在過去7年,貝殼還一直從事另一項公益事業——“我來教您用手機”,探索社區助老的更多可能。
今年8月6日,一位穿戴精致的奶奶,推開北京鏈家普惠店大門卻不知如何開口。在店經理王雷的問詢下,這位家住北京柳林館社區的奶奶終于表明來意:自己唱歌比賽需要錄音,年紀大了不會操作手機,能否幫忙錄音錄像?“我給您用這款軟件錄吧,效果好一些。”王雷舉起手機不斷調整距離,確保聲音能夠完美收錄。

經紀人志愿者手把手教老年人用手機
手機掛號、打車、購物,這些對年輕人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對一些老年人堪比鴻溝。9月28日清晨,北京市石景山區久筑社區服務站座無虛席,鏈家銀河大街店經紀人張俊濤為老年人講授“如何用手機成功掛號”。
過去5年,張俊濤堅持開辦“我來教您用手機”公益課。“小伙子快幫我看看,我是不是點錯了?”“這個跳出來的框框是什么呀?”開課不一會,提問聲便此起彼伏。“都是小問題,不用慌,您做得很棒!”張俊濤逐個為在場的大爺大媽解釋,耐心十足地像在“哄娃”。

9月28日上午,北京鏈家在石景山魯谷街道久筑社區組織“我來教您用手機”課程
這次課上,貝殼公益“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組成員吳淑萍和幾位“鐵粉”學員又見面了。75歲的桑奶奶驕傲地給老師展示自己剪輯的鍛煉視頻,有圖有音樂還有字幕。68歲的學員曹剛已經“畢業”,順利成為銀發志愿者并反哺課堂。
與社區一起成長
貝殼經紀事業線貝殼城市首席運營官李峰巖說:“如果僅僅把門店定義為房產交易場所,它就是一個低頻、低溫的使用空間。房產經紀行業具有天然屬性,根植社區、鏈接社區、服務社區,經紀人走進社區,更多居民走進門店,各種業務和非業務的交互,讓門店與社區的關系不那么‘干燥’,也助力社區友好發展。”
“如今貝殼擁有超40萬活躍經紀人,門店遍布幾十個城市。我們的主戰場就是社區,如果和社區、和居民搞不好關系,業務是做不下去的。”貝殼集團黨委相關負責人說。
免費打復印、應急充電、免費擦玻璃、免費維修、休息飲水……北京鏈家志愿服務總隊自2017年成立以來,通過十大便民服務深度參與社區治理,推動與社區共建共治共享。
“雙十一”臨近,奔波一上午的快遞員祁海波駕駛著被貨物壓得滿滿的電動車,停在北京鏈家石景山翠園西街店門前,接著進店熟練地接了一杯熱水,給手機充上電,將早已涼透的外賣放進微波爐加熱,飯菜升騰的熱氣溫暖了寒冷的午后。
2024年以來,貝殼在全國20個重點城市,將2000多家門店開放為“貝殼騎手驛站”,為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等新就業群體提供歇腳、飲水、熱飯、如廁、上網、充電等服務。“同樣作為基層勞動者,我們的經紀人通過努力已經基本得到社區認可,希望能通過幫扶,讓騎手等新就業群體同樣融入社區,提高獲得感。”貝殼集團黨委相關負責人說。
北京鏈家中關村大區總監教富民說:“早些年,我們出現在社區,有業主就說‘怎么又是中介來了!’現在變成‘有事快找鏈家’。”“蘇州橋社區有個阿姨聽說經常幫自己拎菜拎米的經紀人要離職回老家了,難過得不行。”中關村大區黃莊地鐵站經理謝民說。

貝殼公益“我來教您防跌倒”社區宣導,提升居民防跌意識
黨建引領,平急結合
李峰巖表示,社區志愿力量應聯合發起“應急民兵連”“應急醫療隊”等規范化管理的“平急結合”社區志愿服務項目,實現多元主體的協同參與,打造社區應急后備軍。
2023年12月21日,大學在讀的周女士因父親患癌做手術急需用血,在鏈家App租房時,看到佩戴黨員徽章的北京鏈家五道口大區黨支部書記、退伍軍人李忠義頭像后,猶豫許久向他求助。
“客戶急需用血,哪位伙伴愿意獻血?”李忠義所在的工作群立刻響應。當天下午1點,北京鏈家五道口華清嘉園店經紀人李凱寧所獻的400毫升血液便隨著周女士父親送進手術室。
在民兵李忠義擔任黨支部書記期間,2名經紀人入黨轉正,還有5名在發展中。“時刻佩戴著黨徽,一切以黨員要求約束自己,贏得眾多客戶的認可。”李忠義說。
在上海,鏈家黨委與近800個社區簽署共建協議,累計發動志愿服務超2萬次,服務居民40萬人次,完成293個社區公共設施微改造,廣受街道和居民好評。
社區善治,以人為本。2024年11月,4歲的瑞瑞因視網膜母細胞瘤剛剛做完眼球摘除手術,與媽媽租住在北京馬駒橋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中。“貝殼助醫愛心小家”伸出了援手,讓瑞瑞和媽媽搬到一套有廚房有陽臺“像家一樣”的小家。
2022年冬天,第一所貝殼助醫愛心小家落地北京,為來京就醫的大病患兒家庭提供臨時住所。之后的兩年,貝殼持續發揮業務資源及行業優勢,共建愛心助醫小家。2024年2月,北京貝殼助醫愛心小家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通州院區、北京陸道培醫院、博仁醫院周邊建起3處愛心小家,能夠為異地求醫的家庭提供11間房間。
“社區是城市的基本單元,是實現美好居住愿景的載體。房產服務者要給予社區居民以‘家’的溫度,做中國社區的‘好鄰居’,做社會自我調節、居民協同自治的‘連接器’。”李峰巖說。

















